No.1 《禮記》+孔穎達名言
素材標簽 德 潔 自清 |
儒有澡身而浴德。
——《禮記·儒行》
“澡身而浴德”者,澡身,謂能澡潔其身,不染濁也。浴德,謂沐浴于德,以德自清也。
——唐代經學家孔穎達
角度二:嚴于律己。“浴德”,就是要使自身不受塵世之垢污染,不受百菌的侵擾。人的思想往往有惰性,要想“浴德”以修身,就要嚴于律己。人往往有自己的欲望,當人把欲望作為人生唯一的追求時,往往會深陷欲望的泥淖之中不能自拔,而為了欲望的實現,人又常常會將自己推向更高的欲求,從而鋌而走險,放棄“律己”,把“欲望”置于“原則”之上,使自己的靈魂受到煎熬,使自己的品性受到玷污。因此,理性追求欲望,嚴于律己,是修煉德行的關鍵。
角度三:自我反省。“浴德”“以德自清”也包含著自我反省。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十全十美,更找不到沒犯過錯的人。善于反省自己的人可以少犯錯,或者不犯錯。一個注重品德修養的人,應該是一個善于反省自己的人。荀子曰:“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無論君子還是小人,“浴德”以自省是非常重要的。
范例一 懷瑾握瑜的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外洗身,內洗心,個中道理不難理解,關鍵是能否做到,能否經常做到。 古人云:“‘澡身而浴德’者,澡身,謂能澡潔其身,不染濁也。浴德,謂沐浴于德,以德自清也。”一個人陶冶自己的身心,磨煉自己的品行使之高潔,能夠做到不蒙蔽自己的良心,不做絕情絕義的事,就可以為天地樹立善良的心性,為萬民創造生生不息的命脈,為后代萬世子孫創造永恒的幸福。 要經常給自己的心靈洗澡,追求心靈的純潔。佳木斯“最美女教師”張麗莉面對失控沖過來的汽車,在危急瞬間她舍棄自己救學生。學生得救了,她卻被卷入車下遭到碾軋,最終雙腿高位截肢。杭州“最美司機”吳斌在駕駛中被飛入車中的重鐵塊砸中,在危急瞬間他忍著劇痛安全停車。乘客安全了,他卻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身亡。還有桂林捐獻肝臟的“最美女孩”何玥,徒手接墜樓兒童的吳菊萍……他們的心靈是那樣的純凈,如果沒有平時的自我修養和磨礪,又怎么能在關鍵時刻展現出心靈的光芒呢? 范例二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韓愈說過,“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意思是:古時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嚴格而全面,他對待別人寬容又簡約。嚴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寬容又簡約,別人就樂意同他交好。可見,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是個人良好素質的體現,也是每一個人待人處事的準則。 “嚴于律己”即對自己嚴格要求,日省吾身,見賢則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孔夫子曾教導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說的就是此意。 對修養自身而言,嚴于律己顯得尤為重要。《禮記·儒行》曰“儒有澡身而浴德”,唐代孔穎達強調“‘澡身而浴德’者,澡身,謂能澡潔其身,不染濁也。浴德,謂沐浴于德,以德自清也”,不斷檢視自己的行為。法家荀況同樣也說過“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可見反躬自省,嚴于律己對加強自身修養的重要性。 |
1.修養的本質如同人的性格,最終還是歸結到道德情操這個問題上。
——愛默生
2.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高貴的感情。
——梅里美
3.無私是稀有的道德,因為從它身上是無利可圖的。
——布萊希特
4.以言責人甚易,以義持己實難。
——蘇轍
5.人不能沒有批評和自我批評,那樣一個人就不能進步。
——毛澤東
No.2 《賞荷》名言
素材標簽 君子 污 蓮 |
翠蓋紅妝浥露妍,花中君子水中仙。共夸不受污泥染,沒有污泥哪有蓮。
——《賞荷》
角度三: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從荷花冒芽到荷花綻放的整個過程,污泥從不拋頭露面,始終只是默默無聞地俯身于荷花的腳下。它不求贊頌、不求索取,甚至從不計較自己的得失,為了讓荷花茁壯成長,它默默奉獻自己的一切。雖然,陪襯紅花的綠葉也有默默奉獻的精神,可綠葉的這種精神還能時常被人們發現、頌揚,就算不被人們贊揚,綠葉最起碼也不會受到人們的非議和誤解。而污泥卻不同,它在默默奉獻的同時,還要忍受人們的鄙視與非議。但它從不抱怨,在湖底默默滋養著美麗的荷花。這更體現了孔子的一句名言:“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范例一 “你穿得這么臟,就不應該坐公交車,應該自己走路回家!”12月28日,重慶825路公交車上,一個老太太呵斥身旁衣衫臟亂的農民工,指責其影響市容。其實,農民工遭歧視事件不止這一例,農民工讓座遭人嫌臟,農民工坐公交被人趕下車…… “翠蓋紅妝浥露妍,花中君子水中仙。共夸不受污泥染,沒有污泥哪有蓮。”荷花喜人,荷香醉人,皆因“貌丑”“位卑”的污泥的無私奉獻。農民工身上縱有灰塵、汗味,但他們勤勞樸實平凡至偉。公交車并非私家車,農民工理應擁有乘坐的權利。農民工的衣服是有點臟,但他們勤勞的雙手裝扮了城市的麗姿;農民工身上的汗味是比較重,但他們滴下的汗水浸潤了城市的繁榮。城市人作為受益者,理應對農民工心存感激,理解包容。重慶老太太鄙視農民工,就是鄙視勞動者,就是鄙視無私奉獻的美德。面對農民工無私真誠的奉獻,不少人麻木不仁,沒有一點感恩之心,有的反而以怨報德,其行為實在令人心寒。這種感恩情懷的缺失應引起我們的警醒和深思。 請學會感恩吧。荷花當感恩于污泥,一塘污泥,一汪深情,一園馨香,污泥的滋養,才有了亭亭玉立的荷花滿堂。只有心存感恩,我們才會感知到生活給予自己的恩惠,才會感受到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幸福。 范例二 平凡的沙子中掩藏著寶貴的黃金,平凡的污泥滋養出美艷的花朵,平凡的事業后矗立著壯麗的人生。所謂“翠蓋紅妝浥露妍,花中君子水中仙。共夸不受污泥染,沒有污泥哪有蓮”,污泥敢于默默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我們不必去羨慕明星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不必去渴望如政治家般縱橫捭闔,不必去刻意追求榮華富貴。平凡的人生,也有一番別開生面的景象。我們要甘于平凡,當然,甘于平凡并非讓我們安于天命,自生自滅,沒有進取之心。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人生在世,干一番大事業、流芳百世是每個人的夢想。甘于平凡并非叫人拋掉理想、默默過一生,而是讓人能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因為所謂明星、偉人畢竟是少數,相對而言平凡的人就數不勝數。偉人總是在平凡的人創造的社會環境中開創他們的事業。而平凡的人也并不是沉默的、無聲無息的,而是在默默做出自己應有的奉獻。在社會上像李素麗、孔繁森、陳金水,他們平凡的事業背后照樣矗立著壯麗的人生。 |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游子吟》
3.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
——盧梭
4.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
——洛克
5.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無題》
No.3 楊萬里名言
素材標簽 君子 污 蓮 |
百人操兵而攻一虎者,虎勝;一夫荷鋤而遇一虎者,人勝。
——宋·楊萬里《論兵》
角度一:困境激發斗志。無論是被一百個拿著武器的人圍困的老虎還是拿著鋤頭卻遭遇老虎的人,都面臨著困境,最終被圍困的老虎逃脫、遭遇老虎的人脫險,這就說明困境激發了斗志,從而絕處逢生。古往今來,面對困境而生發斗志的人比比皆是,比如被吳王打敗的勾踐,在越國臥薪嘗膽,最終擊敗了吳國;面對兵力高出自己十幾倍的趙王,韓信率領軍隊背水一戰,最終大敗趙王。在困境之中,勾踐激發了斗志,通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終“三千越甲可吞吳”;在危險之下,韓信率領的漢軍激發斗志,與十幾倍于自己的敵人血戰,最終取得勝利。
范例一 對大多數人來說,逆境總是令人畏懼的。當逆境到來時,人們總是惶恐地躲避它、繞開它、遠離它,而不敢坦然地接近它、注視它、面對它。 其實我們應該感謝逆境。人經歷逆境,方成其大業。 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都經歷了逆境的磨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兩次淪落匈奴,但他忍辱負重,不忘肩頭使命,最終成功開辟了絲綢之路;唐代李白遭到宮廷中人的排擠和權貴的讒害,才迸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痛快淋漓的詩句…… 宋代文人楊萬里所說的“百人操兵而攻一虎者,虎勝;一夫荷鋤而遇一虎者,人勝”,就十分準確地解說了“逆境”的重要作用:面對百人,猛虎要拼命,才能逃脫;面對猛虎,拿著鋤頭的人要搏命,才能生還。人,只有勇敢面對困境,才能激發自己的斗志。“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只有身處逆境中,才會使心志得以磨煉,使才干增長,使生命綻放光芒。 人的一生要感恩的對象有許多,養育我們長大的父母,教導我們成人的老師,給予我們快樂的朋友等,然而我們是否想過,來感謝一下磨煉我們意志的逆境呢?感謝逆境激發了我們的斗志,感謝逆境給了我們生存的勇氣。 范例二 自信是人生的一道重要命題,是人的一種品格,一種風度,一種氣質。相信自己,正確地認識、評價自己,準確地把握、駕馭自己,是一個人珍愛生命、珍愛生活的基本要求。人的一生,只要還在生存、生活,就要擁有自信;而要提升生命的價值、生活的質量,更需要自信。自信,就是要藐視困難,就是要有戰勝一切困難的膽魄和勇氣,特別是要敢于冒風險,具有超前意識。 自信的力量是無窮的。憑借堅定不移的自信,被百人圍困的猛虎勝利逃脫;憑著放手一搏的自信,遭遇猛虎的荷鋤者全身而退;憑著堅韌不拔的自信,徐霞客游遍了名山大川,寫就《徐霞客游記》;憑著堅持不懈的自信,唐玄奘歷經艱難險阻取得真經,成為當時最著名的三藏法師;憑著始終如一的自信,曹雪芹完成了“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紅樓一夢…… 在為理想奮斗的過程中,我們取得成功的前提就是擁有堅定的自信。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如意。在面對這些不如意時,你也許會失意、彷徨、困惑、懊惱、無奈,甚至會覺得身邊的一切似乎都與你的目標背道而馳。于是,你在苦苦掙扎中搞得精疲力竭。而這時我要大聲告訴你的就是:要站起來,你并不是一無所有,因為你還有信念。而你要做的就是堅定自己的信念,對自己說“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輩豈是蓬蒿人”。要有自信,準確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也許勝利的曙光就在不遠處。 |
1.困難是培養偉大心志的保姆,唯有這個冷酷的保姆才會不停地推著搖籃,培養一個勇敢、剛健的孩子。
——布賴希特
2.逆境能打敗弱者而造就強者。
——尼克松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4.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劉禹錫《浪淘沙》
No.1 程京:用心締造“中國芯”
素材標簽 細微 科技 勤奮 成功 |
程京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就善于獨立思考,敢于堅持自我。16歲那年考入上海鐵道大學(現學生命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博導、生物芯片研究與開發中心主任。
在他的帶領下,經過全體研究人員十幾年的共同努力,終于研制出被稱為“中國芯”的生物芯片,該芯片實現了對重大疾病的預防和個性化檢測。除此之外,該芯片在食品安全、環境檢測和國家安全等多個領域也得到廣泛應用,真正做到了用科技改變生活。
“起家時比較艱苦,但充滿歡樂。”當時國家對研究投入了大量資金,程京的團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程京坦言:“從精神上來講,這是一種負擔,但是我認為這件事情是值得做的,我愿意去做,雖然在做的過程中很累很苦,但我很享受。”
角度一: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1999年,已擔任美國Nanogen公司首席科學家的程京,放棄國外的優越待遇,以祖國利益為本,毅然回到祖國的懷抱。經過他與科研人員十幾年的共同努力,終于研制出被稱為“中國芯”的生物芯片,為祖國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科學雖然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程京高尚的家國情懷,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科學家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擔當。
角度二:科技改變生活。程京與研發團隊研制的“中國芯”生物芯片,實現了對重大疾病的預防和個性化檢測,并被廣泛應用于食品安全、環境檢測和國家安全等多個領域。在程京及其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科技改變生活”不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成了現實,并且切切實實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角度三:成功源于勤奮。程京幾十年如一日,辛勤攻關科研,最終研制出了應用廣泛的生物芯片,用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雖然在起家時比較艱苦,但他認為這件事是值得去做的。這告訴我們,勤奮就是成功之母,一分辛苦一分才,成功離不開持之以恒,更離不開勤奮。
冰心先生曾說過:“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這說明任何成功人士都是在淚泉、血雨中成長、成功起來的,也說明任何耀眼的光環后,都離不開拼搏,離不開奮斗。 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的程京,從小就善于獨立思考,敢于堅持自我。畢業后無趣的維修生活讓他感到枯燥而想尋求改變。之后,他走上了一條艱辛的科研創新之路。從電氣專業到研究生物學、生物芯片,從工程技術領域到醫學領域,程京用了整整30年的時間。回國后,在他的帶領下,經過全體研究人員十幾年的共同努力,終于研制出被稱為“中國芯”的生物芯片。 一個小小的芯片的研制,幾乎耗盡一個人幾十年的心血,其中還包含不少科研人員的努力奮斗,他們用心血和汗水鋪就了通往成功的道路。程京說:“從精神上來講,這是一種負擔,但是我認為這件事情是值得做的……雖然在做的過程中很累很苦,但我很享受。”正是在像程京這樣具有拼搏精神的科研人員的引領下,用奮進譜寫科技人生,用勤勞揮灑壯志豪情,我國科技強國的夢想終會實現。 成功源于勤奮,勤奮鑄就成功,程京的人生經歷為這句話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
80后創客陳波的“VR”夢
2016年,被稱為虛擬顯示技術爆發的元年,在江西南昌,80后創業者陳波及其團隊憑借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創三維自動重建技術,成為中國從事專業虛擬現實技術商業的先驅。
陳波來自江西省弋陽縣漆工鎮的一個偏僻小山村,6歲起開始學習中國畫,后轉攻油畫。17歲時,還是學生的他就走上了自主創業之路,先后創辦了攝影店、傳媒公司等。后來,陳波迷上了計算機網絡技術,尤其喜歡編程、網頁制作。通過自學摸索,陳波逐漸掌握了專業的互聯網技術。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陳波不斷追求新的目標。2011年7月,陳波創辦江西星宇時空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全國首創的虛擬現實商務平臺,立足于提供專業的虛擬現實服務。2015年,陳波及其團隊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創16鏡頭全息矩陣三維自動重建技術取得突破。這項技術能把一個真實的世界在數字世界里創造出來,而且人們可以在虛擬現實設備里進行體驗。
如今,陳波是中國虛擬現實產業聯盟副會長,他希望虛擬現實技術在未來能真正走進老百姓的生活,而不是大家為了追求快速獲利而“炒概念”。同時他也認為,只有廠商、內容制作商、技術服務商共同努力,才能在未來做出真正的VR生態,給人們提供一個系統化的服務。
No.2 《士兵突擊》:每個人的心靈史
素材標簽 許三多 不拋棄 不放棄 勝利 |
《士兵突擊》是一部以軍事、青春勵志為題材的電視劇,講述了一個農村出身的普通士兵許三多的成有意為之,而是他覺得這才是軍人應該有的作風,他只是在履行新兵連伍班長說的要互相幫助。“不拋棄,不放棄”不僅僅是許三多的人生格言,也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格言。
許三多的勝利,絕對不是“傻人有傻福”式的勝利,而應該被理解為一種世界觀的勝利。這種世界觀召喚著真誠、信任、質樸與和諧,就像許三多最經典的臺詞:“有意義就是要好好活,好好活著就是做有意義的事”。
角度一:要有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士兵突擊》是一部講述成長和存在意義的現代軍旅題材的電視劇,電視劇的主人公許三多身上承載了太多的辛酸和淚水。許三多的人生格言是“不拋棄,不放棄”,他認真甚至執拗地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包括他自己。他一直在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對自己的理想“不拋棄,不放棄”,逐漸成長為人人羨慕的尖子兵。
角度二:要有實干精神。許三多是一個“傻”人,班長隨口說了一句話,他就一個人修了一條路。其實,這正體現了許三多的淳樸本質,那就是努力實實在在地做事。許三多會全力以赴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因為他把這些當作最后的事情去做。雖然因為生活態度的差異,他與戰友們顯得格格不入,但是,他努力不讓人反感。他這種“一根筋”的傻子精神正是我們生活中所缺乏的實干精神。
范例一 人生就如一條永無止境的道路,有時平坦,有時坎坷。挫折就是很難跨過去的一道坎兒,需要我們有足夠的信心才能跨過,而這足夠的信心正是從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中得來的。 一個小小的挫折,足以讓一個人意志消沉,失去信心。但是,只有經歷過無數的困難,并戰勝困難,樂觀前進,才能體會到人生真正的樂趣。 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主人公許三多,是一個有些執拗的普通農村孩子,他單純而執著,在軍人的世界里摸爬滾打。因為他的笨,讓全連隊受累;因為他的認真,讓全連隊為之感動;因為他的執著,讓全連隊的戰士為之驕傲。雖然他家的祖屋在爆炸聲中變成一堆瓦礫,卻無法阻止他堅毅的軍人步伐;善良與憐憫,并未使他忘記軍人的職責……他在種種困境和磨難中百煉成鋼。 挫折只不過是人生道路上隨行的伴侶。在旅途中,不時會有一塊絆腳石阻攔著你,不用擔心,只要你有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并且堅定信念,勇往直前,即使摔倒了,也不能妨礙你前進的決心和信心,只要重新爬起來,你就又會成為往昔那個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樂觀冒險者! 范例二 人生貴在不后悔,過好今天,明天才不會有灰色的回憶。 “有意義就是要好好活,好好活著就是做有意義的事。”這是《士兵突擊》里的許三多常掛在嘴邊的話。我在他看似懦弱、平庸的外表下看到了追求無悔的人生觀。也許這句話是“此生只求無悔”最通俗的表達。在他的世界里,操場永遠塵土飛揚,單雙杠永遠站立不倒,戰友們永遠陪他哭陪他笑。而日子,在每天早晨的起床號中,在利落的口號聲里,在汗水與微笑的換崗中,永遠混不得。 我們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感覺在與日子的周旋中玩弄了誰,那只能是我們自己。日子走了,不會回頭告訴我們什么,而我們過完了今天,總該對自己說些什么。我們或許該問自己:這算是美好的一天嗎? 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也恰恰符合許三多的思想。確實,生活應該過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混日子是一種活法;好好活著,做有意義的事,也是一種活法。但混日子不是我們該選的活法。時間的指針一直走下去,但我們混不起,誰愿用一輩子換一聲嘆息? |
1.最困難之時,就是離成功不遠之日。
——拿破侖
2.困難與折磨對于人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應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將是鋒利的鋼刀。
——契訶夫
3.能克服困難的人,可使困難化為良機。
——丘吉爾
4.行動,只有行動,才能決定價值。
——約翰·菲希特
5.言之易,行之難。
——呂不韋
No.3 李莊:烽火中的文化堅守
素材標簽 戰亂 堅守 擔當 學術信仰 |
一大批中國知識分子在戰亂中輾轉來到了四川宜賓的一個江邊小鎮——李莊,在這里度過了他們一生中最為艱難的歲月,他們用中國知識分子的擔當與堅守,書寫了中國文化在烽火中的奇跡。他們為中國千年文化傳統在亂世中延續香火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正是在這里主持編寫了《中國建筑史》。為了這一份文化堅守,他們在簡陋臥室里的書案上、病榻前,堆積起厚厚的“二十四史”和數以千計的照片、實測草圖、數據以及大量的文字記錄。病痛中的林徽因,不僅完成了營造學社交給的校對任務,還為書稿撰寫了五代、宋、遼、金部分的建筑發展史,以及中國宮廷建筑的特點和制式、宗教建筑藝術、中國塔的建筑風格等內容。其中的一宇一句,都浸透了她滿腔的熱血,折射出她頑強的毅力和過人的智慧,彰顯出忠貞不渝的文化追求和學術信仰。
烽火中的川南李莊人才濟濟,學者們在這里安居,在這里努力研究,生活的清貧沒有改變他們內心的高潔,外敵的入侵更沒有中斷他們學術上的探索。
李莊,一個有著特殊意義的文化符號,如一枚精彩的郵票,把中國知識分子在抗日烽火中的一段傳奇郵寄給我們的子孫后代。
如今的李莊建立了一個專門的紀念館,不僅紀念那些豐厚的科研成果,更是為了紀念那份寶貴的精神財富,為這八年短暫卻又漫長的文化傳承歲月,獻上一份崇高的敬意。
角度一:中國文化傳統的延續需要文人的擔當與堅守。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延續至今而長盛不衰,就是因為有像梁思成、林徽因等一大批在極度貧困的條件下依然投身文化傳承事業的有志之士。沒有他們在烽火中的堅守與擔當,不知將會有多少國寶文物毀于戰火。如今我們在看到像《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這樣的文化瑰寶時,不能忘記那些為傳承文化火種而奉獻赤誠之心的中國文人。
梁曉聲說:“作家不能只擺平了書桌寫小說。”他強調的正是作為文人應該有的社會責任與擔當。作為一個文人,需要時刻關心社會事務,深刻體悟現實生活。他不能游離于這個時代的生活之外,而應具有對社會的責任擔當意識,更應在社會實踐中踐行他的主張,把自我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之中。 李莊的中國知識分子盡管生活困頓,但卻依然為民族的文化事業盡著自己的責任。他們以頑強的意志,以天下為己任,維護著民族文化的果實。大師何以誕生?真正的大師不僅依靠智慧和才華,更重要的是有一顆延續民族文化的赤誠之心。試想如果沒有梁思成、林徽因二人在貧困中的堅持,如何會有《中國建筑史》的問世? 中國歷代不乏為國家之文化、民族之魂魄的相傳而嘔心瀝血,甚至舍生取義的文人義士。傳承文化,是王安石“總把新桃換舊符”的堅定樂觀;傳承文化,是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義凜然;傳承文化,更是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民族氣節。一代代中華兒女,在廣袤的歷史長河中,擔起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守護傳統精神的家園,在茫茫九州的沃土上,薪火相傳,永不停息。 |
李云鶴:“守望”敦煌莫高窟60多年
在世界文化遺產地敦煌莫高窟,年逾八旬、滿頭華發的老人李云鶴在此“守望”了60多年,傾注畢生心血“繡”壁畫,鉆研探索國產文物保護技術,目前已修復壁畫近4000平方米,修復塑像500余身,其多項研究成果為內地首創。
無論春夏秋冬,李云鶴經常穿著深藍色的工作服,提著手電筒,背著磨得發亮的工具箱,穿行在莫高窟各個洞窟之間。在他的精雕細琢下,一幅幅起甲、酥堿、煙熏等“病害纏身”的壁畫,一個個缺胳膊少腿、東倒西歪的塑像,奇跡般地“起死回生”,光彩照人。
在立足莫高窟保護的同時,李云鶴多年來還輾轉北京、浙江、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受邀參與了北京故宮、西藏布達拉官、杭州靈隱寺、新疆庫木土拉石窟、青海塔爾寺等30余處文物修復保護工作。
他是國內石窟整體異地搬遷復原成功的第一人,也是國內運用金屬骨架修復保護壁畫獲得成功的第一人,更是國內原位整體揭取復原大面積壁畫獲得成功的第一人……面對一生“守望”所獲的諸多殊榮,被業界贊譽為“傾心一件事,干了一輩子”的李云鶴,至今仍蹣跚“活躍”在文物修復保護的第一現場。
《高考作文素材之名言和科技文化》出自:百味書屋
鏈接地址:http://www.w-wha.org/news/175040.html
轉載請保留,謝謝!